道德
道德,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用善惡標準進行評價的,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和調節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社會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1
道德(特征)
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于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準亦有所不同。
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自律性
道德主體借助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借助于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并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