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聲三力”
--中學語文課堂特色教學之我見
九市中學 黃健強
眾所周知,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老師一味地滿堂灌講授,學生盲目的聆聽和照抄,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枯燥的,單調的,低效的。它不但不利于學生們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積極能動性,而且對于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效率也是有限的。相反,本文的“三聲三力”教學方式是一種有自己特色的又有趣有效的教學方式,它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對于老師上課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表現如下:
一:書聲朗朗,激揚文字,彰顯活力;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朗朗的書聲是語文教師和學生在互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一些精彩的文段和要求背誦的文章(無論什么文體)更是要求學生們要加強朗讀,反復朗讀,大聲朗讀,以達到熟讀能背能默的地步。因此,本人在教學過程當中非常注意這一環節,甚至要求學生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五到”。即:口到,眼到,心到,耳到,手到。而其中的口到則是首要中的重要。要求學生們發揚“李陽瘋狂英語”中的那種精神,大聲而有感情的朗讀,從而漸入佳境,達到忘我之境界。可以這樣說:“沒有音量表達的溝通,等于是死去的無知的悲哀”!也可以這樣說,語文課堂上沒有朗朗的書聲那是不完美的課堂。
在語文課中,大聲有感情的朗讀,不但有利于同學們加強記憶,而且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的活力。
讀書給人無盡的活力,讀書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讀。如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由于文段句子之間的停頓較難把握,可以由老師范讀,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們注意句子之間的停頓,并且做好斷句的記錄。而老師讀完之后,可以檢查學生們上課當中是否認真聽讀做好斷句記錄的情況,則可以抽查個別學生起來再讀的必要。而朱自清的散文《春》,語言優美,又不是很長,則可以用錄音示范給學生們聽,老師要求學生們在聽的時候要注意字音的準確性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聽完錄音之后,再要求全班同學朗讀,以熟悉課文。又如《變色龍》,里面的人物角色分明,形象各有特色,則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而初中三年課文當中的那些要求背誦和默寫的課內外古詩詞更是可以采取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一起讀,反復朗讀,多讀,熟讀的形式。而文段較長的,我們則可以采取選讀精讀優美文段和優美語句的方式。當然,讀書的形式還有很多,很多。
語文課堂上,書聲朗朗,貫穿其中,不是礙于形式,這樣做的目的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人文主義色彩;不但有利于學生們記憶能力的提高,而且培養了學生們的口語交際水平。而新課標改革下的語文性質--“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不正好在書聲朗朗的潛移默化之下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嗎?而如此充滿活力的語文課一定是深受學生們喜歡的。
二:歌聲飛揚,精彩四射,綻放魅力;
音樂,是使自己和別人快樂與痛苦,振奮與共鳴的催化劑。歌聲,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五顏六色,喜怒哀樂。不要總認為音樂課堂上才有音樂美和歌聲美的陪伴。其實,語文課上如果有音符的點綴,歌聲的飛揚,那么,這樣的課堂將是精彩四射,魅力綻放的課堂。
事實證明,語文課堂上適當加入一些行之有效的音樂元素,是非常有趣的。如古詩詞的背誦。古詩詞一般都要求背誦默寫 (從初一到初三),如果我們在記憶的時候采取“歌詞唱讀”的方法,那效果是可見一斑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一首很好的例子,這首歌曲是鄧麗君唱的,因此老師只要提醒一下這首詞的內容,然后教同學們唱一下這首歌曲,很快就可以達到背誦的目的。其實,古代的詩歌都是可以唱的,只要我們后人有心發覺,用心作譜,用我們熟悉的歌詞曲調根據詩歌內容的需要套入進去,就是一首優美的歌詞了,就是很容易記憶背誦的了。在這里我特別談談自己的經驗:一般的七字詩歌都是可以套用《長相依》里的“你說我倆長相依”這一曲調,當然需要注意感情的變化。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由于氣氛比較凄慘和高昂,所以唱讀的時候聲音就一定要低沉和雄渾,悲壯。而一般不定數的詩詞,則可以根據自己的臨時發揮進行變更譜曲。
當然,除了古詩詞以外,現代文里的內容,在我們現實當中也可以根據文章的情感需要適當的加入與之相關或相類似的歌曲。如:朱自清的《背影》,歌曲劉和剛的《父親》就是一個很好的寫照。老師可以通過音樂《父親》來拉攏學生的感情,升華學生對本文的情感價值認識,從而真正體會到無論是現實中的父親還是文章中的父親都蘊含著濃濃的父愛關切之情。當然,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改編譜曲,讓他們在本質上理解課文,從中學到知識,獲益匪淺。有些語文課甚至還可以用一些歌曲作為它的引入,如九年級下冊的《愚公移山》,就可以用一首江濤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作為文章講課的序幕,讓學生們從歌曲的本質上認識到《愚公移山》的艱辛和重大意義。
總之,“語文課上不一定只有‘語文’,音樂課上不一定才有‘音樂’”?鐚W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早已成為一種時尚,二十一世紀更是需要綜合素質多才多藝的人,而語文課堂中能夠參透音樂味道,調動大家的音樂才華,不正是特色語文課堂中的魅力所在嗎?
三:掌聲貫穿,催人奮進,增添動力;
“掌聲在哪里,請你響起來;掌聲在哪里,請你不要停!”掌聲的喝彩,表示認可和贊美,它往往會起到催人奮進,增添動力的作用。
隨著新教育不斷深入,我們在課堂上聽到不合適的掌聲越來越多,尤其是公開課上。有些老師僅僅把掌聲看作是烘托熱鬧氣氛的工具。這種表演性的做法,破壞了課堂目標的達成和探究意義的實現,背離了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向。公開課,似乎沒有掌聲就不是好課了,上課的老師也深諳此道,總是變著法讓課堂“掌聲響起來”。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一味地追求掌聲就會讓這節語文課陷入“噪音污染”,其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知道,一個人表演的時候需要人家喝彩的掌聲;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時候需要人家贊美的掌聲;一個人失敗的時候需要人家安慰的掌聲;一個人沒有勇氣的時候需要人家鼓勵的掌聲……
語文課堂上,我已經習慣了用掌聲在適當的時候來給自己或同學們予以熱烈的真誠的鼓舞。
例如:一個人沒有勇氣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大家給他以熱烈的掌聲,這樣做可以起到鼓舞的作用。當一個學生能夠精彩地完成老師提出的問題后,我可以給他贊美的掌聲。在前面的書聲和歌聲精彩的表演之后,老師和同學們都可以給予適當的掌聲。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把書聲,歌聲,掌聲融為一體,聲聲并發,我相信這樣的語文課將會是一堂非常有趣又成功的語文課。如綜合性口語交際主題--《青春的頌歌》。老師可以這樣講: 青春是絢麗多彩的,讓我們用歌聲來贊美青春。歌頌青春,感受青春情懷。下面,讓我們在素有“百靈鳥”之稱的劉曉菲同學帶領下,合唱《青春舞曲》。然后進入自由歌唱、自由朗讀,好不好?(好。ㄕ坡暎
1. 全班合唱《青春舞曲》
2. 生1.《讓我們蕩起雙漿》
3. 生2.《光輝歲月》
4. 生3.《青春真偉大》
5. 生4.朗讀《青春之三》
最后在全班頌讀王蒙的《青春萬歲》中結束活動。
青春萬歲(王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笑聲,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愿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
多嚴峻的戰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這樣的一堂語文課下來,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充實,充分體現了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參與課堂,積極學習的精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下需要改革和發展的精神,新課標下更加需要大膽和創新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得到健康,快樂,高素質的發展。
黃健強
[三聲三力--中學語文課堂特色教學之我見]相關文章:
2.大班特色教學計劃
4.足球特色教學計劃
5.特色課教學計劃
6.武俠之我見
7.中學美術教學課件
8.中學教學計劃
9.特色教學心得體會
10.幼兒園特色教學計劃